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压力,以下就谈谈高一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哪些?有哪些方法可以应对。
一、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
(一)学习类问题
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内容,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高一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,其反映有二:
1、竞争激烈,考试焦虑,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
案例1:有一女生,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,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,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,导致学习成绩下降。她痛苦地说:“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,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,就非常难过,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,如今,苦闷、烦恼、忧愁、气愤充满头脑,看见书就又恨又怕,真想把它扔出去。”
案例2:一位男生谈到,自己平常学习不错,偶尔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,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,总怕自己考不好,拼命准备,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、甚至还会发烧,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,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。循环往复,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的地步。
2、厌学现象
高一新生对初高中教学方式、教学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,一时未做好心理上、行为上的转型调整,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压力,产生厌学现象。厌学在目前学习活动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,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,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。
现象1:有位重点班的学生谈到:“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。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,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,不想再学了;”
现象2: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长期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,严重厌学产生“破罐子破摔,自暴自弃”的心理。有位扩招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“有出息的靠关系,没出息的靠分数”;现象3: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,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,在推举各科代表时常会当选,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,不想努力去读书了;现象4:因记忆,理解等能力缺失,使 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,恨书、恨老师、旷课逃学。
(二)交往类问题
这也是高一新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,主要包括:
1、与教师的关系问题——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,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
现象1:有位男生谈到,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,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,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,动辄就揪出来“示众”一番,“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”,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,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,对立,老师指东他偏向西,而内心又十分矛盾,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。
现象2:少数青年教师经验不足,工作方法不当,问题处理欠妥当,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,造成师生关系不良。
现象3:一位学生干部谈到,现在做班干部真难,两头受气,不管事,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,要管事,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,若一旦吵起来,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,故而觉得十分委屈。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;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,左右为难十分矛盾,不知到底该怎么办。
现象4:一些其他想法,诸如:认为老师“嫌贫爱富”的,认为老师“处事不公正”的,认为老师“轻视自己”的,感到“老师不尊重,侵犯隐私,侮辱人格”的……等等。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。
现象5:来到新学校、新班级,有少数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,心理压力增大。如埋怨学校管理太严,要求太高等。
2、与同学的关系问题——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,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
现象1:有位学生讲到,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,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,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,使他十分苦恼,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。
现象2: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,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,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,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,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,可内心又十分孤独,寂寞,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。
现象3;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,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,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,进而想离世隐居。
现象4: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,初恋的兴奋,失恋的沮丧,单恋的烦恼。如“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,又不知他是怎么想的,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?”“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,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,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,影响不好,该怎么办?”;“我喜欢一个男孩,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,我该去竞争呢,还是退下来?”等等。
3、与父母关系问题——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,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。
父母期望值过高,家庭关系紧张造成学生与父母交往困难,矛盾冲突一触 即发。
案例1:有位学生谈到“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,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,是妈妈逼着我上的高一,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,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,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,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,真不知该怎么办。”
案例2:有位学生家庭不和,父母经常吵架。有一次母亲出差时,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。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,恨死了父亲,不愿再见父母,整天就想往外跑,心里烦闷极了。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,产生了厌世的念头,学习成绩直线下降。
可见,父母行为的不良,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、鄙视、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。
二、解决问题
(一)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,我们认为,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、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耐挫折能力
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,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。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,惟恐孩子受挫折。尤其是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后,他们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,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,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,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,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,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,就会惊恐万状,茫然无措,甚至是容易因绝望而轻生。正因如此,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,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,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,人格的不断完善,增长才干和取得成就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,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,有助于提高耐挫能力,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因此根据耐挫能力培养要求与内容,以及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确定方法。培养耐挫能力方法很多。如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,②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,③发展学生内部控制点,④创设挫折情境,⑤角色的扮演,⑥情绪疗养等方法。⑦加强个性修养,培养理智感。⑧要不断调整自己奋斗的目标。
2、要培养学生调控学习焦虑的能力
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提供的资料,中学生中有36.7%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压力上的心理问题。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,主要是学习焦虑。高中学生存在的学习焦虑,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,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过度紧张、恐惧的状态之中,这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,而且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。在此提出下列一些学习焦虑异常调控方法,与大家探讨。
a、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心理自我。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,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,了解自己的注意力、记忆力、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,了解自己的进取心、考试焦虑程度、意志状况,了解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等 等,为教师的心理辅导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b、教师、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,用自身的好水平去影响、感染学生,控制学生学习焦虑度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,避免对学生施加对其自尊心有严重伤害的刺激。
c、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,改进教学方法,做到因材施教,不要向学生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,合理安排作业、测验、考试的时间、内容,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应分层提出要求,不搞一刀切。
d、“心病还要心药治”。教师应钻研《心理学》、《教育心理学原理》、《教育学》等教育理论书刊,从中找到治病的“心药”。
e、指导学生科学用脑。
f、注重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结合”教育,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,获得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,消除一些调控的干扰因素。
g、开展心理咨询与“热线”对话,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找学生谈心,或设立班主任信箱,经常与学生沟通心灵,诊断学生的“心病”,教育学生要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,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,使过度焦虑的学生宣泄渠道得以畅通,以减轻“心理压力”,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。
h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,使学生从焦虑异常的情境中解放出来,摆脱烦恼,超脱自我,正确认识自己,评价自己,调整自己。
3、要培养学生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。
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,如师生关系、同学关系。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技巧包括解决冲突、合作与竞争、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。
高一年级的新生最怕老师对他置之不理,产生失落感,以为老师不管他了,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信任、理解与尊重。作为教师应明白,实现师生交流的主动权在教师,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密切师生关系: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,多与学生接触,尽快让学生认可老师,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;还应该注意把师爱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,一个鼓励的眼神、一个赞许的笑容、甚至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师爱,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,都可以缩短师生的 距离。在定期的班会、谈心中,教师应敢于敞开心扉,给学生留下可亲可近的印象,促进师生间的心理相容;要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,帮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。
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。要让学生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,使集体责任感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,解决学生间的冲突,应用集体责任感来约束,教育效果会更好;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难点,其中女生之间、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原则更为重要。要冷静地对待和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,要培养学生间彼此像兄弟姐妹一样的和睦相处,互相信任和尊重对方,团结、 友爱、互助,让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来自集体的家庭般的温暖,自然而然地使每个班级成员对这个集体产生一种向心力。
(二)学校构建和培养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
1、将心理教育融入一切中学教育活动中
在现代教育中应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中,以受教者为出发点,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,因材施教。
(1)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。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,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。这就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 工作,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,适时、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。
①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。我们对学生讲清该学科知识对升学、对未来生活、对待事业以及为国为民多方面的重要性,将远景和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,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;讲清该学科在各科中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不要偏科,全面发展;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,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,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读学科;改善教学方法,突出主导作用,让学生动耳、动脑、动手、动口兼而有之;注意提高学习效率,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重要而给学生加码;端正教学态度,对学生理解、尊重、信任、爱护,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,为他们排忧解难,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,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,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,自觉、主动地学好该学科。
②进行学法指导。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。成功的教 师不仅要自己会教,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,正所谓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。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、预习、听讲、记笔记、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,指导学生观察、阅读、记忆、思维。
③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。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,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的关系。一般说来,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,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。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、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,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、想像力、创造力、感知力、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,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;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,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 境;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,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,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、学习、运动相交替,同学习内容相交替,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。
④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。不良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,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。一定要坚持积极以暗示、正面教育为主,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,多鼓励、多信任、多肯定、多表扬,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,获取信心,带着乐观、愉快、轻松的心境去学习;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,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、姿势加以暗示、制止,不要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,不轻易向学校领导、班主任、家长告状,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;对于自制力不够强、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,特别是学习差、纪律也差的学生,除了正面引导外,必要的批评和惩罚也是要有的,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法。
⑤努力搞好学科活动。学科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,是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,是科任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。我们有意识地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、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过去,和学科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。通过活动训练,既能培养学生的胆识、自我规范习惯,又能 提高活动效果,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。
(2)与德育相结合,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、意志。
德育是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,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。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中进行,定能收到好的效果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通过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等手段达到。其中班集体为学生的性格意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。通过集体教育,不仅可培养出关心集体、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,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,也能得到培养。
(3)开展课外活动,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
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、扩大和延伸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,且由于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,因此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、积极思维,大胆想象。课外活动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创造机会,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;课外活动中,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,不仅满足了学生的 兴趣和爱好,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,以及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,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、陶冶情操;那些有一定难度、需要学生克服较多困难才能完成的活动,则可培养学生耐心、坚持、克制以及正视失、敢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。通过形形式式的课外活动,为各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的机会、挖掘了他们的内在潜能,增强了自信心。
2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,开发潜能促成学生健康发展
开设心理咨询,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、排除心理障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。现代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曾说,心理咨询不是能医百病的灵丹和对幸福的许诺,而是启发我们对人生苦难的坚韧无畏。所谓心理咨询指的是帮助人们解决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、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,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,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