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告诉记者:实验证明,10%左右的孩子存在着心理问题,更多的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关怀,这个问题不可忽视。
心理问题是科学问题
过去,很多孩子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被归结为思想品质的问题,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以批评教育为主。俞国良认为,这不是科学的。
比如,儿童撒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故意撒谎,另一种是过失性撒谎。故意撒谎就是思想品德问题,而过失性撒谎则是心理问题。孩子为了不让家长打他,为了逃避老师的责罚,编造了一些假话,这种撒谎出于一种自卫心理,不是思想品德问题。解决心理问题就要用心理学的办法,这才是科学的态度。
俞国良认为,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,却是德育工作不能替代的。据统计,目前发生的刑事案件中,青少年犯罪占70%;而少年犯罪中,14~16岁孩子引发的案件又占70%。这些孩子,最初几乎都表现出心理不够健康的状况,如果他们能及时得到教育引导,相当大的一部分刑事犯罪是可以避免的。
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,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暴露得更多了。嫉妒、自卑、任性、焦虑等心理状态经常出现在一些少年儿童身上。如果任其发展或者教育管理不当,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,不仅影响他们成才,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生活。
需要治疗的是少数,需要教育的是多数
正确对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。俞国良认为,对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估计应该实事求是,忽视不行,夸大也不行。
据有关部门统计,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良好,存在“严重心理不足”的中学生比例不到3%,小学生为4.2%。因此,俞国良认为,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应注重“教育”,而不是“治疗”。
既然是教育,就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,而且应采取引导、启发的方式。目前,我国不少地区的学校都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,一些学校还配有专门的心理教师,这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经过长期的研究,俞国良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、自我、人际关系、生活和适应四个方面。在接触到的案例中,有的学生必须边看电视边读书,有的孩子在三口之家切蛋糕,一定要切成四块,父母各一块,自己留两块……。俞国良说,中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、学习的方法、习惯等都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调节得到改善;同样,他们与周围环境、人际关系的适应程度,也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提高。一些事情,看似小事,但是如果不科学地教育、调节,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。他强调,对大多数中小学生,心理教育应该是正面的、系统的,必须及时科学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,这不仅是防止心理疾病的需要,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。
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
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,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,不及他上学路上10分钟受到教育的效果明显。俞国良说,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,这说明,对学生而言,潜移默化的教育更重要。
教育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系统工程,环节众多,孩子对教育的接受也是没有选择的。因此,教育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素质。解决了教师的心理问题,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。
俞国良在研究中发现,教师对学生的体罚,认为“应该绝对禁止”的占39%,认为“可以”或“偶尔可以”的占61%,甚至有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“层出不穷”,从传统的打骂发展到让学生钻桌子、吃苍蝇、动作定型、脸上刺字……怪招迭出。他认为,这是部分教师维护自己家长式权威的心理反映,也是他们难以忍受各方压力、心理失衡的体现。一方面,这些教师需要端正教育观念,接受现代化的、合理的教育思想;另一方面,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。
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地都有相应的措施和机构。研究、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也越来越多。目前,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教材就达三百多种,但它们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,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,难以形成系统。俞国良认为,让中小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,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,让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,同时,更要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,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。
希望孩子们不仅身体健康,心理更要健康!!